沈职要闻

沈职要闻

沈职要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沈职要闻 - 正文

“我敢闯、我会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学校校赛决赛成功举行

日期:2025-06-30 浏览量:

近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学校校赛在数字大厦一楼报告厅举行,本次比赛由创新创业学院主办,评审专家、参赛学生及师生代表约450人出席比赛现场。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是由教育部等部门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覆盖全国所有高校,是关注度最高、参赛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A类赛事。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本次比赛,校赛自4月2日启动以来,经过前期动员,邀请省内外专家进行12场次培训,得到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共有7457名同学报名参赛,参赛人次高达23852人次,参赛项目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经过校级初赛,共有12个项目脱颖而出,进入校级决赛。项目覆盖职教赛道创意组、职教赛道创业组与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创意组。校赛决赛邀请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分会副理事长季宏伟、全国产教联盟双创委员会副主任林红霞、科技部首批千人创新创业导师盛春辉、辽宁省首批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辽宁省优秀创新创业导师”戴玉梅等担任评委。由于2025年大赛评审标准改变较大,创新创业学院带领各参赛队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本届校赛全程以“新国标”为评审要求,设路演及答辩环节,从个人成长、项目创新、产业价值、团队协作等维度进行打分。

经过激烈的角逐,来自建筑工程学院《会呼吸的地坪——纳米技术智护绿洲地坪》与信息工程学院《九和动漫——九天揽月,和而不同,AI数创》项目获得一等奖。

来自软件学院的《舒享浴栈,智享浴达——老年助浴服务倡导者》等4个项目获得二等奖。

来自工商管理学院的《具身智能物理铠甲》等6个项目获得三等奖。

季宏伟对本次比赛进行点评,他表示,校赛项目质量逐年提高,离不开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并对各个项目组的付出给予高度肯定。同时他希望各项目按照今年新修改的评审标准不断进行完善,争取获得更优异的成绩。

本次校级决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激发了我校师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下一阶段,创新创业学院将针对重点项目开展系统性指导和精细化打磨,帮助项目持续优化完善,力争在省赛和国赛上取得新突破,并以此次大赛为契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训,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比赛成绩如下:

本次比赛在参赛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

建筑工程学院23技术03班黄一婧:站在决赛舞台的瞬间,手心沁出的汗和剧烈的心跳都在诉说着紧张。当我开始展示项目时,熟悉的方案与团队日夜打磨的细节以及学院老师的支持化作底气,我看到评委专注倾听、频频点头,紧张逐渐被自信取代。路演结束后的答辩环节,面对犀利提问,我们团队默契配合,凭借扎实积累从容应答。这场经历不仅是一次比赛,更是成长的见证,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创新的价值与团队协作的力量,校赛决赛第一名的成绩将成为我们团队继续前行的宝贵财富。

信息工程学院九和动漫团队:这次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赛,对我们整个团队来说都是一场蜕变之旅。从最初头脑风暴时的各执己见,到反复打磨方案形成的默契配合,每个人都在协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特别感谢学校做我们最坚实的后盾。导师如“定海神针”般总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在备赛培训与一场场的模拟答辩中帮我们避开了无数“坑”。这段并肩作战的日子,是我们共同的珍贵回忆。

电气工程学院23工业机器人技术02班王研皓:在带领团队完成“AI与数字孪生的空压站智慧节能系统”项目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技术创新与团队协作的力量。通过攻克AI工业级硬件的应用瓶颈,我不仅提升了跨学科技术整合能力,更在专利研发和实地测试中锤炼了工程实践能力。学院“产学研融合”的培养模式,让我们真正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节能降耗的行业解决方案,这份经历是我从学生向技术实践者蜕变的重要里程碑。

软件学院24级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01班包宇晗:通过参与创新创业大赛,我们的创意实现从想法到落地的蜕变。经过社区调研与政策研究,我们最终确定了老年助浴服务项目。备赛过程中,跨专业团队经过磨合实现高效协作,得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方案。比赛不仅让我们提升了市场分析、沟通表达等能力,更培养出创新思维与专业能力。同时,学校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助力团队快速成长。决赛取得的成绩是一种认可,坚定了我们深耕养老服务领域的决心,在学校与老师的支持下,未来将为这一领域创造更大价值。

软件学院23软件技术03班裴营:通过这次创新项目我们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队成员在合作创新、求同存异的过程中都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在我们参加决赛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领导和老师始终关注着我们的比赛进展,给予我们鼓励与支持。未来在学校的支持和培养下,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电气工程学院23电自03班隋爽:此次校赛,于我们而言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成长之旅。备赛期间,从创意雏形到完整商业方案,我们经历无数次头脑风暴与方案推翻重建,学会用严谨逻辑打磨项目,以敏锐视角洞察市场需求。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的抗压能力与团队协作力得到极大提升。专业导师通过一对一指导,帮助我们攻克技术难点、优化商业模式,并在赛前组织多场模拟演练为我们查漏补缺。正是学校的全方位助力,让我们在决赛舞台上自信展示,比赛收获的成长与荣誉,离不开学校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

工商管理学院23大数据与会计01班齐雨薇:在校赛决赛舞台上,我们真切感受到学校的全力支持。通过比赛,我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学会将消费者行为分析、供应链管理等专业内容融入商业方案设计,还在评委点评中理解了市场的真实需求。这段从项目雏形到决赛展示的蜕变历程,无疑是我大学时光里最生动的成长教科书。

中德学院23Auto-N.E.01班王亚哲:参加本次比赛是一次全方位的成长淬炼。作为学生,从项目打磨到路演答辩的实战过程中,我的抗压能力、逻辑思维与临场应变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更深刻理解了团队协作中责任分工与创新落地的关键性。学校对这场赛事非常重视,尤其是指导老师与创新创业学院的老师,为我们这场比赛付出了很多。这场赛事是创意的试金石,更使其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蜕变。

工商管理学院24电子商务01班俎尧缤:这次校赛是我大学生涯中一次极为珍贵且深刻的成长历练。从初赛的实战运营到决赛的路演,整个过程让我深切体会到将如市场分析、策略制定等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真实商业场景的挑战与魅力,极大地锻炼了我的数据分析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以及临场应变与抗压能力。学院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与宝贵建议,学校提供的资源支持都令我十分难忘,由衷感谢学院和学校为我们搭建如此优质的成长平台。

机械工程学院23焊接02班张柱:参与《政同行课程思政教育服务平台》项目并进入校赛决赛,让我在专业学习之外,实现了思政素养的深度提升。备赛过程中,我和团队成员深入研究思政教育的创新模式,不仅让我对党的理论方针、家国情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让我意识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全程指导,带领我们学习经典理论、剖析时事热点,让我学会从思政视角思考问题。通过这次经历,我从一名专注技术的工科生,成长为兼具专业能力与思想深度的新时代青年。

健康管理学院23级护理03班白人元:作为一支急救领域的团队,我们从零开始设计智能救护系统,在此期间经历无数次修正与打磨。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如何将医学与智能相结合,真正解决项目痛点。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成长支持,还邀请专家对我们项目进行指导。决赛现场,评委的提问让我们意识到项目细节的重要性。这此经历让我们明白创新创业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段突破自我局限的成长之旅。

工商管理学院袁秀霞老师:作为指导老师,很荣幸带领团队参与“具身智能物理铠甲-智能机器人网络安全护卫甲”校赛。在备赛过程中,学生们展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操作,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了从知识学习者到技术探索者的蜕变。学校邀请的校外指导教师悉心指导,帮助团队在研究方向、方案优化上给予关键建议,极大提升了项目质量。同时,学校在设备、场地等方面提供了坚实保障,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实践氛围。这次比赛是学生成长的宝贵经历,也是师生携手、院校支持共同努力的成果。

供稿|创新创业学院

图片|智慧教育中心

排版|微平台 毕臣璐

审校|孔芳

编辑|刘思旭 林美辰

责编|汪楚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