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引导青年学生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主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企业,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运用知识,磨练意志,增长本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辽宁、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贡献着青春的力量,工商管理学院学生会在2014~2015寒假期间组织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社会实践动分为14个小组,调查此次活动小组为微爱小分队。调查报告共分为工商管理学院毕业生就业统计、主要问题、就业情况的对策建议、等三部分。
[关键词]就业现状就业情况就业前景就业困难因素
引言
近年来,我校毕业生数量增长较快,就业的总体形势持续看紧,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并导致了今后较长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形式愈发严峻。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青年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如何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 工商管理学院毕业生就业统计
2013届毕业生总计258人,工商管理学院推荐实习就业人数211人,学生自主就业37人,专升本升学10人;工商管理学院整体就业率98%,其中,就业于人员规模在500人以上的大企业人数占19%,就职于知名公司如京东、当当、亚马逊、中泽、华润置地等人数占52%,就业对口率达94%,实习期工资1500元以上的占73%,转正后工资在2500元以上的占40%。
二 应届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工商管理学院应届毕业生就业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辽宁省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地处东北地区南部沿海,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辽东半岛为东北“金三角”,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交通要道,也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通向世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毕业生就业具有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经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若适当降低自己的择业期望,调整就业心态,把自己的学业与就业方向紧密结合,就可以降低就业难度,提高就业满意度。毕业生竞争意识的增强导致了“相对就业困难”的情况。所谓相对就业困难,是指经济发生重大体制改革和重大结构性转变,一方面造成原有从业人员的不适应或富余(比如下岗问题),另一方面造成新兴领域的人员需求和新型人员的普遍需求暂时难以满足。这就是所谓的“人找不到合适的事,事找不到合适的人”。
此外,毕业生就业途径“非市场化”严重,需要被进一步引导。目前,大部分毕业生依然着重依赖学校、家庭及亲友的社会关系,而只有少数毕业生将人才市场作为最有效的求职途径。调查中我们发现,应届毕业生的择业单位类型首选依然是国有单位,其次是事业单位,再次是待遇比较好的外资合资企业,而选择民营企业、自主创业的仍然是少数。这反应了大学生择业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方面“求稳”“企高”,缺乏敢于冒险、艰苦创业的精神。
三 对工商管理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1.职场心态训练,就业倾向定位
按照互联网行业岗位分布特点,将就业岗位按电商公司运营流程分为:综合运营、市场营销、技术设计、仓储物流四大类,细化分商城运营、网络编辑、营销策划等12个就业岗位群;
从岗位认识、自我认识、时间管理、团队配合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职场心态素质培训,让学生了解职场、确定就业途径、意向岗位,具备良好工作态度,从求职技巧、简历撰写、面试礼仪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初入职场技巧训练。并通过在线填写《求职意向调查问卷》、面谈等工作深入了解学生就业心态,帮助学生做好岗位定向,并确认好学生中需要推荐就业、自主就业及升学的学生比例情况。根据求职意向所占比例,有针对性的与相匹配的用人单位对接洽谈;
2. 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学校应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通过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双管齐下的方式,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第一,建议学校和企业可以增加学生接受培训的机会。例如:职业经理人培训、商务礼仪培训等;
第二,建议政府、学校和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例如: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相关机构进行挂职实习等,增加大学生的社会阅历,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加顺利就业的砝码。
第三,建议学校和企业可以采用举办创业大赛等比赛形式。这既是对大学生能力的提高和选拔,同时也丰富了校园生活。对于企业来讲,即达到了宣传和树立企业形象的目的,也为企业将来选拔人才提供了方便。
3.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同学选择直接就业,只有小部分同学选择自主创业。这说明相对于充满挑战性的创业,大学生更热衷于寻找一个能够有稳定收入的职业。这种思想的产生是大学生对自身工作能力不自信,对工作缺乏经验的表现。
因此,可以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和扶持,使大学生有勇气进行正确的自主创业。
第一,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鼓励他们用冒险和创新精神,把握现代学校技术,在创业中突破自己的价值。。自主创业即可以为自己谋求出路,同时也可以为更多的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二,建议政府、学校和企业扶植部分分优秀大学生创业,提供启动资金固定资产支持大学生创业。
4. 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全社会协同解决
第一,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提供者,应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就业政策与形式,提供最新就业信息,教给学生求职面试技巧等:应加强与市场、用人单位的互动,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优化课程设置,加强“通才教育”和“创业教育,深化专业改革,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应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完善就业政策指导和就业心里辅导。
第二,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应该付出最大的努力。辽宁省应抓住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契机,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就业结构,提供就业容量,开拓西部和农村的就业领域,加强人力资本投入,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和市场来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逐步建立具有激励大学生就业和社会救济功能的失业保险制度。
第三,用人单位作为就业工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应关注人才的河里使用,通过合理配置,发挥大学生的最大效益。应树立科学的用人效益观,积极接纳高校毕业生,给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用人单位应抓住我国教育大发展的契机,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