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工作>>人生导师>>经验交流>>正文
 
关切新生特殊心理的一点体会——案例分析
2015-04-19 21:41  

刚刚走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由于社会环境、大学的半开放式教育模式以及步入青年期相应社会角色的改变,往往导致学生在自我认识定位及适应性等方面出现难“断奶”的情况。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不同生活背景的新生表现也不完全相同。高校辅导员应该在实际工作中,仔细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结合新生特殊时期的心理特点,找准原因,采用合理的方式加以引导,防止问题进一步的恶化。

一、案例

小王,男,20岁,系本校新生,安徽省人。新生军训后第三周到办公室,称失眠头痛严重,影响学习和休息,要求请假到医院就诊。经医院系统检查,并无任何器质性疾病改变。一周后,以复诊开药为由再次请假。并出示某医院心理门诊诊断:“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见)。据同寝同学反应,小王性格腼腆,平时沉默寡言,军训时认真刻苦,曾受到教官口头表扬。开课后,小王越发消沉,独来独往,很少与同学交流。就寝时间推迟,并经常自言头痛。同学担忧其身体状况,无论谁问其病情,小王皆出示病例称自己是精神病,与众不同,语气自豪。综合该生平时表现,笔者找到本人进一步了解情况(以下为谈话记录)。

时间: 200510282030     地点:办公室    

内容:关于小王病情及行为原因分析

辅导员(以下简称辅):最近睡眠怎么样了?有没有改善?

小王(以下简称王):好像好多了,以前就能睡56个小时吧,现在能达到8小时。

辅:头还痛吗?

王:可能是那个药吧(心理门诊处方药),挺管用的。

辅:怎么想起来去看心理门诊呢?

王:以前就想去——到大学报到前,本来我就想我头痛肯定是有病,可是一直也没查出什么原因。高考前就检查过,说我就是休息不好,压力大。可是现在才刚开学啊,应该没什么压力。我也不知道。(语速慢,表情痛苦)

辅:能谈谈最初发病时的情况吗?

小王详细回忆了自己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认为那时自己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异,深得老师、同学的喜爱。可是高考前由于压力较大,发挥失常,不得不复读。由于他是插班生,再加上性格内向,不能很快地融入新的班级。新的班主任没能及时发现开导,反而经常以他为例,提醒同学好好学习,导致他更为自己的复读身份而自卑。他由过去老师眼中的“尖子生”变成了“差生”,出现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学习效率不断降低,学习成绩始终没有起色。严重的偏头痛和失眠就是那时出现的。

王:高考失败后,我觉得对不起原来的老师、同学和父亲。

辅:但是你现在不是在大学里啊,最后你还是成功了啊,只不过走了一小段弯路。老师同学知道你的情况会高兴的。

王:可是现在我总觉得跟不上啊,同学都比我小,我沟通不好。

辅:刚来嘛,大家熟悉总要有一个阶段,日久见人心,不用急于求成。据说你给同学讲题,从不隐瞒,这点就十分难得。

王:但他们那么自信,什么都敢说、敢做。而且他们都有特长,我什么都不会,连普通话都说不好。

辅:带口音的普通话也不错啊,能听懂就行,大家都不是广播员。说到特长,你英语成绩很好,据同学反应你口语也不错,怎么能说自己没有特长。特长不一定是唱歌、跳舞,良好的动手能力、严密的科学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等,这些都是特长。关键是把特点变成特长,发挥出来,懂吗?

王:我懂了,特长就是别人没有的,或者自己特别好的!嗯,昨天同学还说我可以直接参加口语比赛了。

这时的小王,坐姿也端正了,语速也加快了,脸上露出兴奋之情。

王:可是,老师,我总头痛。而且大夫说我有病,要吃药我才能睡着。我是不是就是精神病啊?

辅:除了这些症状,你不是和普通人一样吗?不要老说自己有病,疾病是敌人,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你要是积极调整,树立信心,肯定不久病情就能控制,不需要继续服药了。至于你提到的精神病,你认为呢?

王:我也觉得要是我不吃药我就不是精神病了。

辅:加强身体活动能缓解失眠的症状,休息好了头就不会总痛。最近不是有篮球比赛吗,参加试试,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联络同学感情,一举多得。

王:那我考虑考虑吧。

第一次谈话被打断。笔者后来和小王的父亲取得了联系,进一步了解了小王病情发展恶化的原因。王父称,小王是独生子女,勤奋好学,与父亲交流较多。复读中发现小王出现病情,但也没查出什么,但从那时起,小王就不爱与父亲谈论有关学校、学习等方面的事。好在成功进入大学,家长就没再深究失眠头痛的原因。而且认为最近病情反复只是休息不当,对医院诊断也不甚重视。介绍完小王的病情后,王父表示将多与小王联系沟通,协助辅导员做好工作。

有趣的是第一次谈话后,小王立即向同学炫耀,称老师主动找其谈话,甚为自豪。这一点也得到王父的进一步证实,小王甚至向父亲详细叙述了老师对其的评价和肯定,对于小王迅速恢复的自信心,其父连连称奇。

二、结果

对比小王第一次谈话后的表现,综合同学的反馈情况,笔者再次分析小王的心理:由于小王高中期间一直处于优势,一直是大家关注的中心,由此克服了他腼腆性格带来的自卑感以及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的障碍。而高考失利成了他产生失落感的起因,由于不能继续享受“好学生”光环所带来的特殊照顾,再加上青春后期独立意识的萌发使其不愿求助于他人,导致小王不能正视自己、评价自己,交往的焦虑、学习的压力和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导致其精神高度紧张,表现为失眠头痛也就在所难免了。对于现在的小王,他面临的是普通大学新生双重的压力:不光要适应崭新的大学生活、在同学中表现优异拔得头筹,更要通过成功的大学生活进行自我定位、一扫复读生的耻辱。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急于直接给予表扬或帮助小王通过种种成功来肯定自我,一旦失败的话,以他目前的身体状况很可能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小王公开自己心理诊断结果的行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其要求大众关注、关怀的畸变心理结果。他如此渴望大众的关注,远胜于对疾病本身所产生的耻辱感。他急切地需要这种关注,哪怕这种关注是非正常的、非自愿的,这种等价即认定关注本身就是对自我的肯定和表扬,是小王求学阶段经历的潜意识的自我总结。由于小王对 高中 老师的感激和敬重,此时给与其适当的关心和关注,对于扶助其完成自我定位或许能取得更佳的结果。

鉴于此,笔者采用“温处理”,即经常通过与小王同寝同学、班级干部谈话,班会中询问小王近况等灵活多变的方式,暗示辅导员老师对小王的关注和重视。偶尔与小王碰面时,也询问身体学习等各方面情况。慢慢地,小王逐渐开朗起来,并且不再向别人说起自己的病情。他没有参加篮球赛,但是却和寝室同学一起跑步,头痛失眠状况也有所减轻。王父称与小王讨论的内容也多了,不再只局限于学习方面。

在第一学期期末前,笔者再次找到小王,他明显大方了许多,也敢直视与自己谈话的对方了。当谈及考试压力时,小王说:有是有点,但与同学在一起也就不怕了,另外还有辅导员老师,就感觉有一个后盾。至此,小王已摆脱了高中时留下的心理阴影,真正融入了大学生活。第二学期末,经心理门诊复诊,由于小王的症状减轻,已停止药物治疗。

三、分析评述

综合来看,小王的案例,虽为个案,但并非偶然,这仅是大学新生心理失衡的极端表现。能取得如此良好的远期后果,与辅导员及时发现了解、家长重视积极配合、学生自身不断努力等各方面因素有关。但回顾历时一年的指导方法,笔者感悟到针对大学新生不能只将其心理特点停留在理论掌握和精神领会上。要针对学生实例,客观分析,选择最优方法,把握尺度合理解决。

首先,所有的工作应建立在客观事实上,在充分准备之后以第一手事实开展工作。平时接触学生时应不忌小——小处入手、注意细节,往往是小事情反应大问题;不偏小——看问题不能局限,也要注意事情的偶然性。尤其要警惕在与学生接触中,受他人或自己的主观印象影响,防止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

其次,学生工作的灵活性注定了工作的复杂性,要防止千人一面,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高校教师也是如此。针对不同学生性格特质、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工作角度,不能永远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或者是和蔼可亲的邻家老奶奶。随时准确变换自身角色是快速取得学生信任、找准工作切入点的关键。

再次,高校辅导员知识面应广,且广中求深。要掌握一定的心理、生理等医学知识和社会人文知识,这些知识在解决复杂问题面前都有用武之地,有时往往就是它们“四两拨千金”。但也要注意度,尤其是涉及心理方面问题时,要小心、谨慎,防止因欠缺专业知识,耽误正规治疗。

“学生都是对的”,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时往往就是老师一句无心之谈,事情就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因为学生看老师永远是期待指导,二者永远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表现上来说区别就是显性或隐性。如果在小王的这个案例中,辅导员没能及时发现或进一步接触中对此表现出冷淡,事情也许就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了。所以,不要给学生定义,因为学生都是对的,解决问题的主动 方在 老师。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门槛的降低,学生的基本情况越来越复杂,有时候问题的根源并不在高校本身。但无论怎样,对于大学新生,辅导员要协助其渡过适应期是不变的主题。

四、相关资料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病情重者可有精神病性症状。这类精神障碍首次发病年龄多在1630岁之间,15岁以前和60岁以后发病者均少见。躁狂症的发病年龄一般比抑郁症早,女性比男性早。女性抑郁症患病率高,但男性抑郁症自杀率较高。有的心境障碍发病与应激性事件或处境有关,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躁狂症以春末夏初发病较多,而抑郁症发病多见于秋冬季。有些女病人发作与月经周期有关或在月经期病情加重。

心境障碍的基本症状是心境改变,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或高涨,可伴发焦虑,一般均伴有整体精神活动的相应改变,即大多数的其他症状系继发于心境改变或易于从心境改变的背景中得到解释。

1.躁狂发作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易激惹、思维奔逸和精神运动性兴奋。

2.抑郁发作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故称“三低症状”。抑郁症起病缓慢,往往先有失眠、乏力、食欲不振、工作效率低和内感性不适(精神运动性抑制)。(1)情感低落、沮丧忧虑。常表现愁眉不展、忧心忡忡,对前途悲观失望,生活索然无味,甚至有强烈的自杀欲望。病人有时可表现心烦意乱、焦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或紧张激越。自感疲乏无力、不思饮食。有的病人情感低落有昼重夜轻的特点。(2)思维明显缓慢,对问话反应迟钝,注意集中困难,记忆力减退,自感脑子迟钝,联想困难。语言少、声音低。随着症状加重,病人的自责、内疚观念加重,成为妄想,常见为自责自罪妄想,也可有贫穷妄想、疑病妄想。(3)病人活动减少,多终日独坐一处不与他人交往,逐渐发展到不去工作、疏远亲友、回避社交,对过去的爱好和生活乐趣一概丧失。严重者出现自杀行为以求解脱,其自杀死亡率可达15%~25%。病人往往疏于操持家务,重者连吃、喝、个人卫生都不顾。走路行动缓慢,严重时不语、不食、不动,可成为抑郁性木僵。睡眠障碍明显,主要为早醒。(4)病人可出现躯体症状,如口干、恶心、呕吐、便秘、消化不良、胃肠功能减弱、心悸、胸闷、憋气、出汗等。约70%的病人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男性病人可出现阳痿,女性病人有性感缺失和闭经。

3.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表现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是一种严重的躁狂症亚型,自我评价过高,夸大可达到妄想程度,易激惹,以及多疑可发展成被害妄想,严重而持久的兴奋可引发攻击或暴力行为,对饮食及个人卫生的忽视可造成脱水和自我忽视的危险状态。同样,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是一种严重的抑郁症亚型,自我评价过低和自责自罪可达到妄想程度,以及多疑可发展成被害妄想,对饮食及个人卫生的忽视可造成脱水和自我忽视的危险状态。抑郁发作的临床表现可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在青少年病人中,非典型的表现尤为常见。在某些病例中,心境的改变也可能被易激惹、酗酒、戏剧性行为,或原有的恐惧、强迫症状,或疑病观念所掩盖。尽管如此,某些症状对诊断抑郁发作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对平素令人能体验到乐趣的个人爱好,丧失兴趣和愉快感;对通常令人愉快的环境,缺乏情感反应;较平时早醒2小时或更多;早晨抑郁加重;肯定的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食欲明显下降;体重降低体重比一个月前减少5%或更多;性欲明显降低等,均应高度注意。

注:源自《精神病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5版

关闭窗口
沈职院校园网 | 计算机水平考试 | 英语能力测试

Copyright © 1998-2015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沈阳市大东区劳动路32号D座 邮政编码:11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