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通知: · 关于征集全国高职高专党委书记论坛2015年论文题目的通知    03-19      · 关于征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案例的通知    11-07
 
 
 首页 
 文件通知 
 职责范围 
 媒体沈职 
 规章制度 
 统战工作 
 主站首页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我院毕业生张文良先进事迹
2016-05-10 10:50  

    2016年5月6日《人民日报》第六版和2016年5月5日《光明日报》第四版分别报道了我院毕业生张文良的先进事迹。

  工作中提升 竞赛中超越(劳动者之歌)

       2016年05月06日     来源:人民日报(06版)    本报记者 何 勇 黄福特

张文良在车间工作。

他是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他曾在众多比赛中摘金,两次闯进“振兴杯”全国青工大赛前三名……张文良,沈阳造币有限公司最年轻的“90后”技师,今年只有25岁。

初见张文良,他身穿蓝色工作服,阳光、稚嫩,充满朝气。工作认真严谨的张文良,虽少年得志、荣誉在身,仍依旧虚心向老师傅学习技术。“技术精湛、突破创新,是我的最高追求。”

沈阳造币有限公司主要制造国家统一发行的各类纪念币,造币需要经过切割、印压等环节,若中途出现误差就可能导致停机或产生废币,张文良的工作就是保证流水线高效、准确运转。

一次,张文良发现生产联动线上包装卷歪斜、碎卷现象比较多。一连几天,他一有空就蹲在传送带前仔细观察。一位师傅对他说,“文良啊,别看了,这联动线是专人论证设计的,那电子探头—气缸—阀门的结构可复杂了,咱们可解决不了。”这话反而点亮了张文良的灵感。“如果用一块不锈钢板取代这个复杂结构,不就不会出现各部位配合不一致的现象了吗?歪卷和碎卷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经过精细计算,他设计并制作的有着合适弯曲弧度和安全角度的不锈钢板,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3年间,张文良取得了几十项技术成果,帮助企业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今年初,张文良从维修钳工转变成一名印花机长。仅两个多月,他就完全掌握了印花机操作技巧,并针对印花机因配件老化引起的漏油、掉丝等情况提出改进方案,彻底解决了印花机废品率高的“顽疾”。

2008年,17岁的张文良离开家乡,到省城学习钳工技术。站立和拿工具的姿势是钳工技艺的基础,起初,张文良和身边同学一样,总觉得姿势很别扭。

“既选择职业技校,就要学有所成。”张文良直面困难,虚心向老师请教,“您看我这么站对吗?”“怎么站才更合理呢?”张文良还用粉笔在地上记录下站立的脚印,来回练习。

一次,老师对班里同学的作品进行精度测量,张文良自认为做得不错,但最后测量却发现误差很大。“为什么别人做得出来,我却做不出来?”

从那以后,张文良抓紧每一分钟汲取知识养分,经常一个人默默复习、演练。渐渐地,张文良脱颖而出。一次偶然机会,张文良参加了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并获得“雏鹰奖”。

毕业后,张文良在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下属工厂做临时工,除了吃饭、睡觉,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提升技能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技能水平突飞猛进。2012年,张文良在第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工大赛中夺冠,并荣获当年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凭借这份荣耀,张文良成为沈阳造币有限公司特殊招聘的第一名高级青年技术人才。

张文良出生在辽宁岫岩,从小目睹母亲的辛劳,他立志要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小时候贪玩,学习成绩不理想,考大学希望不大,还不如早点工作给家里减轻负担。”学艺过程中的四处碰壁,让张文良开始反省。“人常说,人生在世要有一技之长,我还是要接受系统的教育。”他先是到岫岩职教中心学习技能,3年后,通过中专升大专的考试,又考上了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分院。

“对于一线产业工人而言,追求技术极致是他们努力的方向。”沈阳市团市委宣传部部长佟越说,“技术工人缺乏完整的知识结构,但有很强的实操能力,而这恰恰是他们施展的空间。”

回想当初的选择,张文良深有感触:“考大学并不是唯一出路,国家发展不仅需要理论性人才,更离不开技能型人才。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技术工人可凭借自己的技艺和经验解决创新过程中的很多具体问题。”

“技术能够改变命运,张文良就是一个典型。”佟越说,东北有完整的工业体系,集聚着大量产业工人,每年举办青工比赛,就是要掀起一股追求精湛技艺的风气,今后还将成立技术联盟,将不同行业的技师集中起来相互交流,培养更多的青年技师。

   

用精度找准人生方向

——记沈阳造币公司90后青年技师张文良

作者:本报记者 刘勇 毕玉才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05日 04版)

  他是双料技师能手,曾荣获两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不同工种的“冠军”和“季军”;他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刚刚公示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他榜上有名。他就是辽宁沈阳造币公司90后青年技师张文良。

2008年,17岁的张文良几次找工作碰壁,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意识到没有学历、技术,就没有安身立命的本钱,于是毅然离开家乡岫岩,来到沈阳求学。

 上学时,张文良没有享受休闲时光,伴随他的是紧张和忙碌。他的时间被分割为上课、自习、实习三个部分。课堂上的张文良如饥似渴地汲取养分,下课后,他的身影不在宿舍写字台前,就在实习车间的操作台旁。

    2010年,在老师的办公室里,“全国技术能手”的漂亮奖杯吸引了张文良的目光。“埋头苦练不能只为生存,大山里的孩子也有梦想。”张文良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我也要成为技术冠军。”

   追梦的路注定孤独而辛苦,张文良洒下汗水,收获了突飞猛进的技能进步。年轻的他熟练地掌握了实训车间每一台机械设备,精通锉削、锯割、錾削、钻孔、绞孔、攻丝等操作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要领。

 

  机会来了,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举办的消息传来。可就在这关键时刻,张文良腰痛发作,疼得起不来床。别人一天学习训练8个小时,张文良只能强忍着疼痛练两个小时。张文良咬牙坚持着逐渐延长训练时间。即使这样,他的电脑绘图课程还是比别人落下很多。

   第七名,获得雏鹰奖!虽然准备不充分,初出茅庐的张文良还是收获了沉甸甸的荣誉。从此,钳工精度也成为他人生追求的灯塔。

    毕业后,张文良放弃了月薪3000元的工作,选择在月薪只有800元的一所技师学院附属实训工厂上班,为的就是能多接触各种设备,能有机会参加比赛。

    “我的一天也是24小时,没有比别人多一分一秒,除了必要的吃饭、睡觉,我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提升技能上。”张文良说,白天工作时跟着设备跑,晚上休息时到工地的实训基地继续练习,技术就是要用时间和精力一点点换回来。

   2011年,“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21岁的张文良首次参赛就技压群雄,获得了钳工组冠军。

    2013年5月,沈阳造币有限公司伸出橄榄枝,张文良作为高技能人才应聘上岗,成为一名机修钳工。他刚进公司时,正赶上生产线自动化升级改造。张文良自己动手对新线进行了十余项改进,相当于班组其他人工作量的总和。

   为了支持张文良钻研技术,公司给他配备了3万元的精密工具,并在今年年初,让张文良做印花机长。张文良不负众望,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完全掌握了印花机的操作技巧,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方案,彻底解决了印花机废品率高的“顽疾”。

 

(党委宣传部)

 

关闭窗口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