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校教务处博士教师王馨逸在《沈阳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辽沈路径》。文章聚焦于人工智能技术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当下,立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主阵地,提出辽沈职业教育需以“数智化”为突破口,在服务地方发展中锻造核心竞争力,为全面振兴注入教育新动能。
作为一名刚刚入职一年的新教师,能够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思考,在《沈阳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我深感荣幸。这篇文章的诞生,离不开日常教学中的点滴观察、学校的有力支持以及持续的学习与反思。
我博士阶段读的是教育学,人工智能并不是我的专业方向。之所以选择以此为切入点,源于三个方面的触动。
首先,是来自教学一线的真实感受。 站上讲台这一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他们习惯于数字交互、乐于使用虚拟仿真软件,而传统的讲授方式有时难以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与此同时,校企合作中企业方反复强调“产线要智能运维”“营销需数字转型”让我意识到,如果我们的课堂还停留在过去,培养出来的人才将难以匹配辽沈产业升级的真实需求。这种“教”与“需”之间的张力,促使我开始思考如何让职业教育真正“数字转身”。
其次,是学校提供的方向引领与资源支持。 学校不仅及时传达了国家关于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政策精神,还积极搭建平台、投入资源,鼓励我们开发在线课程、参与信息化教学培训。这些举措让我意识到,数字化转型不是遥远的理念,而是可以落地的课堂实践。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也希望在学校的整体布局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是持续的交流学习和自我突破。 我主动参与各类信息化教学交流活动,了解项目化教学、AI助学等新模式,也逐渐认识到,数字化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系统重塑。虽然我的专业不是人工智能,但教育的本质是相通的——如何更好地支持学生成长、服务社会需要,始终是我们思考的出发点。
正是基于这些来自课堂、学校和自我成长的真实推动,我决定以“人工智能+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三个主要观点。一是数字化转型是辽沈职业教育服务区域振兴的必然选择,需构建“智慧课堂+虚拟仿真实训+数字化管理”的一体化平台;二是产教融合应升级为“数据共享、技术共研、人才共育”的智慧生态,可探索“AI+产业学院”新形态;三是通过“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文章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这一宏观趋势与辽沈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具体语境相结合,提出了以“数智化”为突破口,打造契合本地产业需求的职业教育升级路径。
展望未来,作为一名青年职教教师,我将继续深耕教学一线,大胆尝试AI助教、虚拟工厂等智能教学场景,让人工智能真正为课堂赋能;同时,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走进企业、了解前沿需求,反哺教学实践,努力成长为一名既懂教育又懂技术的“双师型”教师。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回应这个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课题,也期待能在辽沈振兴的大局中,尽一名青年教师的绵薄之力。

供稿|教务处
排版|微平台 李金妍
审校|孔芳
编辑|刘思旭 林美辰
责编|汪楚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