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琳,女,汉族,中共党员,1987年3月出生,研究生,哲学硕士,讲师。沈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辽宁省第二批“组团式”援疆工作队成员,现任塔城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处副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新疆,我想来—— 一个梦想的开始
2014年5月的某一天,李巧琳在读报时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在最需要自己的地方长成胡杨》,该新闻报道了河北保定学院的15名毕业生毅然放弃多家用人单位的录用及继续深造的机会,带着户口选择到万里之遥的新疆且末县中学任教。这个关乎理想又根植现实的青春选择,他们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这则新闻被她剪下来贴在了自己的日记本中,梦想的种子随之种下,她想和他们一样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长成胡杨。

李巧琳日记截图
新疆,我来了—— 一个梦想的征程
马院建设新标准——“马院姓马,在马言马”
2023年2月14日,李巧琳跟随辽宁省第二批组团式高职援疆团队,来到塔城职业技术学院,开启了她的援疆之旅,更开启了一个梦想的征程。马克思主义学院刚成立不久,工作不够完善,她到岗后便结合《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帮助马克思主义学院明确定位,完善组织机构的构建、划分岗位职责,制定完善相应规章制度等工作;由于新学院教学资源有限,引进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资源,确保思政课程的顺利开展,助力“领导干部上讲台”讲思政课工作顺利开展;为更好地发挥传帮带作用,她牵头《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的立项工作,带领青年教师备课,帮助青年教师完成科研立项,指导青年教师完成论文撰写;除此之外,她还积极为学生讲授“开学第一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专题讲座。

李巧琳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
思政教学新改革——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塔城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联盟的筹建之初李巧琳就积极投入到此项工作,从各方的对接到结对共建方案的起草修改定稿,再到启动仪式流程的反复敲定,以及大会上的交流分享,助力塔城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李巧琳在塔城地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结对共建启动仪式发言为更好发挥塔城职业技术学院联盟校作用,李巧琳善用社会大课堂,牵头打造特色思政实践教育基地。以塔城四大文化“戍边文化、口岸文化、包容文化、生态文化”为主线,结合塔城地区红色资源,搭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开放口岸教育基地和乡村振兴教育基地”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育基地。目前已于塔城红楼博物馆、沙勒克江·依明国旗小院签订协议并开展思政课教学,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
文化润疆新模式——辽宁“六地”精神进塔城
李巧琳在思政课教学中将辽宁“六地”红色资源引入新疆,增进辽疆两地红色精神交流互鉴。2023年3月5日是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来临之际,她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电影”雷锋,同时她还利用新媒体优势,和学生一起学习“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手势舞,用别出心裁的方式向雷锋致敬,用志愿服务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22级烹饪班学生讲述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事迹2023年11月23日,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课堂上她不仅为学生直播过程,还和学生一起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邱少云、黄继光等烈士的故事,为了让各民族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保家卫国的精神,同时结合塔城四大文化中戍边文化内容,引导学生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雄献身的先烈们致敬,赓续红色血脉,砥砺青春之志。让辽宁红色资源在新疆“亮”起来,让辽宁红色遗迹在新疆“活”起来,让辽宁红色故事在新疆“热”起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协同育人新格局——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为推动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发挥援疆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在塔城地区教育局的工作安排下,李巧琳走进沙湾中等职业技术学院,为教师进行专题讲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下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解析”;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教师能力,对参赛教师进行专题辅导“教学能力比赛课程思政专题”。她从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的角度,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文件为基础,重点讲解了课程思政的含义;从国家、教师、学生和社会四个维度分析了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结合教学大赛备赛的具体过程,以畜牧、电子商务、会计、烹饪等专业课程为例,就如何提取思政元素、思政元素如何融入课程教学的前中后三个阶段给出具体案例,并结合学院实际在课程思政工作的案例库建设方面给出解决措施。
理论宣讲新突破——“小白杨”精神燃起来
2023年3月,来到塔城不到一个月,李巧琳接到了一项重大工作——参加塔城地区即将举办的“踔厉奋发二十大 勇毅前行谱新章”宣讲员大赛。作为团队的导演、编剧、主演以及后期制作,她克服困难,情景剧+宣讲的作品《青春·白杨·梦想》诞生。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小白杨”精神为切入点,当新时代青年“穿越”回上世纪80年代偶遇陈福森战士,展开了一场了关于青春和梦想的对话,不仅讲述“小白杨”的由来,还为我们展现国家、塔城地区和塔城教育的非凡十年巨变,其中辽宁教育援疆更是硕果累累。站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越来越多的“小白杨”来到新疆来到塔城,建设新疆建设塔城,践行青春使命,勇毅前行,踔厉奋发,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共筑中国梦。该作品在塔城地区教育系统“踔厉奋发二十大 勇毅前行谱新章”宣讲员大赛中获一等奖,在塔城地区总决赛中获二等奖。

李巧琳(右1)在塔城地区教育系统宣讲员大赛中
新疆,谢谢你—— 一个梦想的延续
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李巧琳说她是幸运的,圆了十年前的梦想——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更在青春最美好的年华书写了独有的塔城篇章,向着胡杨精神更进一步。她将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的嘱托,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和使命,和她的学生一起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塔城职业技术学院
在新疆塔城职业技术学院,有一支来自辽宁的高职援疆教师团队,他们用一年半的时间,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援疆故事。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他们不仅留下了知识的种子,更播撒了友谊的花朵,让这份援疆情深如海,厚如山。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为边疆职业教育倾尽全力;他们留下一片春色,为受援地人才培养和经济持续发展贡献辽宁力量。
李巧琳:播种思政活力,奋力谱写“立德树人”篇章
2023年2月14日,作为辽宁省第二批“组团式”高职援疆团队中的一员,李巧琳来到塔城职业技术学院,开启了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

在这里,她负责学院思政教育,为了发挥援疆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她把思政课融入日常教学工作,牵头设立精品课项目,带领青年教师从思政课的思路、课件素材选取到现场讲解和内涵挖掘等,与青年教师一道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阵地。借助辽宁“六地”红色资源,她采取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法,带领同学们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观看“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国”直播、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故事……将爱国主义、红色教育、民族认同等引入课堂,让辽宁红色资源走进新疆,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点燃他们的爱国热情,让辽宁红色故事在新疆“热”起来。

为推动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思政内容共情共鸣,她在课程思政工作的案例库建设方面出创意、解难题,带领团队以塔城地区、辽宁省红色资源为素材,加大思政作品创作。在她与团队不懈努力下,创作的作品《青春·白杨·梦想》在塔城地区总决赛中荣获二等奖。她深刻体会到思政课对塔城地区各民族、各阶段学生的重要性,除了在学院内牵头设立精品思政课外,发挥塔城职业技术学院联盟校作用,加快推进塔城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结合塔城地区红色资源,搭建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开放口岸和乡村振兴四大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育基地。针对新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她主动请缨,协助学院完善组织机构构建、划分岗位职责,制定完善相应规章制度。为了给学院开辟的课程和专业提供可行的建议和参考,她发挥后方资源优势,引进了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有关课程资源,为学院建章立制和开展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援疆感言: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是梦想更是使命。一年半来,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宗旨,用不懈努力书写了青春最美的答卷。“一次援疆路,一生新疆情”,我将继续为塔城地区的思政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