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职要闻

沈职要闻

沈职要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沈职要闻 - 正文

打赢双高决战振兴勇当先锋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十三)| 全员聚力勠力同心学院就业工作再创新佳绩

来源:招生就业处 日期:2022-04-08 浏览量:

2021年12月31日,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印发了《关于2021年度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奖励及表彰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通知》(辽教办[2021]484号),我院荣获“辽宁省2021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奖励一等奖”“辽宁省2021年度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两项殊荣。

2021年,学院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和支柱产业的人才需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学院积极搭建平台、主动强化保障,全院上下勠力同心、砥砺奋进,全力促进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就业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9月和11月,按照省教育厅有关通知要求,先后参与了辽宁省2021年度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评选和辽宁省2021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奖励考核评比。招生就业处对评选指标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对全年就业工作认真梳理总结经验,形成自评报告。同时按照三级指标逐项提交8个大类,38个项目,共248页的佐证材料。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二级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全力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佳绩!

一、搭建“育德-育情-育能”道德文化育人平台

学院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实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三全三维”教育模式。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就业工作,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全院上下形成就业是培养质量的评价器,就业是招生的风向标,就业是专业建设的晴雨表的办学理念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形成“劳模精神进课堂”长效机制,以精湛技术和工匠精神感染学生,全面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终身服务学习意识”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

二、搭建“校企-校地-校政”多元融合就业平台

学院积极搭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人才培养平台,与多地政府、主管部门积极沟通、开展合作。与华为、华晨宝马、沈飞集团等200余家知名企业结成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学院面向先进装备制造、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区域主导产业和重点领域,通过双元制、现代学徒制、“1+X”培训、订单定制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每年为东北老工业重点行业企业输送优质毕业生4000多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向我院发来感谢信,对我院多年来在人才培养和输送工作中做出的贡献给予肯定和感谢。

三、搭建“学业-职业-就业”的学生发展成长平台

学院倡导用质量提升的理念塑造学生,用市场营销的理念推销学生,用终身服务的理念帮助学生,用人文关怀的理念呵护学生,着力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开发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要求的就业创业必修课程。举办视频简历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参赛人数达到3000余人,实现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院挖掘校内外资源,大力拓宽就业渠道。与智联招聘合作举办“2021届毕业生秋季综合空中双选会”和“2021届毕业生春季综合空中双选会”,参会企业总计达到359家,发布职位1486个,总计招聘人数达到16089人。

四、强化“大就业-大推动-大合作”三位一体的思想保障

学院实行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牵头负责制,把就业作为主要政治任务,认真落实高校主体责任。树立大就业观念,形成大推动合力,拓宽大合作渠道。学院党委建立就业工作专项推进制度、专题研讨制度和周报制度,建全学院指导考核、二级学院组织实施、教研室教师具体落实的三级工作体系,形成压力传导、协同推进、校院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全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企业需求,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和职业发展。

五、强化“教师-导师-名师”协同互进的队伍保障

学院发扬“仁心育德、匠心育能”的教风,创新建立“教师-导师-名师”协同互进的就业指导模式。一是要求专业课教师开发就业创业精品课程,将专业教育与职业观、事业观教育相融合,成为学生进入职场的第一领路人;二是遴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教师作为班导师,对毕业生择业观念、就业思想和职业价值引领进行“一对一”指导;三是聘请全国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等名家名师担任学生行业导师,聘请姜妍、方文墨等“大国工匠”担任客座教授,成立“大师工匠职教联盟”,依托联盟名师培养“技高品端、全面发展”的技术能手。

六、强化“监测-评价-反馈”三元联动的机制保障

学院强化“监测-评价-反馈”机制,一是作为教育部遴选的全国100所就业工作布点监测院校之一,不断提高就业工作标准,严格遵守就业工作“四不准”,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做好毕业生就业日常工作,上报各类资料及时、准确,按时优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全面保障毕业生就业工作安全平稳有序开展;二是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增加数据反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信度,形成高质量的就业质量报告;三是注重就业质量对教育教学的反馈作用,积极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调整专业结构。

七、强化“服务-指导-帮扶”24365的措施保障

通过强化现代信息服务、实施多维度就业指导和特殊群体个性化帮扶等系列措施保障就业工作365天、24小时“指导不停歇、服务不打烊”。一是开发“互联网+就业”全新就业服务智慧平台,实现就业信息精准推送,与智联招聘合作举办多场空中双选会,实现疫情期间岗位推送、指导培训、重点帮扶、接续服务“四不断”;二是强化就业指导,积极引导参军、升学、创业等多元化就业方式,引导毕业生优化择业观、就业观,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三是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制度,对就业困难学生通过重点谈话、个性指导、心理干预等有效措施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助力学生早就业、就好业,实现建档立卡等特殊群体毕业生实100%就业。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招生就业处将继续与全院师生共同努力,继续践行“铸魂育人,服务社会”的使命,切实增强就业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埋头苦干、全力以赴、攻坚克难,为促进我院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学院高质量快速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